top of page

「綠電沒著落、預算緊縮?」能源週企業減碳心聲公開

ree

在全球與本地推動淨零碳排的大潮中,企業面臨的不只是技術挑戰,更有政策、資源與成本上的多重考驗。2025年臺灣國際智慧能源週盛會落幕。石門山在現場和與會來賓們熱絡的交流中,聽見了企業在實踐減碳的焦慮。

諸如:「買不到(綠電)」、「14067是無底洞」、「政策不明朗」、「台灣要如何達成RE100」…這些來自第一線的心聲,點出企業在減碳浪潮中資源及資訊來不及跟上的困境。

我們統整這些企業代表的心聲,發現主要圍繞於三大面向:資源配置的兩難、綠電採購的挑戰,以及未來策略的迷失。

 

來源:石門山綠資本&石門山新電力
來源:石門山綠資本&石門山新電力

資源配置的兩難:預算與效益

企業心聲:「14067是無底洞」、「沒有錢(預算)」、「品牌供應商要求太多」

這些正是台灣企業們面臨的難題。一方面,由於國內外情勢或產業現狀,企業收入劇烈波動;另一方面,下游供應商開始向中小企業要求盤查組織或產品排放、採購綠電或執行減碳…等需要更多成本投入的專案。不做,就是掉訂單;做了,就是利潤變少。

 

然而,其中的核心問題,在於「不清楚成本會花多少」以及「不了解價值是什麼」

 

首先,「不了解價值是什麼」,我們常發現,企業會將減碳視為成本,並表現排斥投入的情況。然而已經開始有部分企業,選擇將這些投入歸類在策略投資,因為他們發現減碳價值能體現在以下幾點:

1.     維持供應鏈競爭力,確保訂單不流失

2.     在綠色轉型趨勢中,爭取到重視永續的新客戶

3.     提前佈局,以現在較低的成本減少未來必須繳納的碳費或者碳代價

4.     提升企業品牌形象,吸引人才及投資

當這些長遠的價值被清晰量化與看見,便能成為最強而有力的論述,說服企業內部與高層,將減碳從被動的應付轉為主動的策略,從而更願意投入資源、全力推動轉型。

另外,「不清楚成本會花多少」方面,我們以企業最常接觸的溫室氣體盤查或碳足跡為例,聘請顧問與第三方查驗證的費用,會因組織規模、產業特性、甚至產品原材料複雜度而有極大差異。我們常發現,負責執行者實際詢價時,發現報價與原本預期或者從其他地方得知的參考價相差甚遠。當預算與實際需求拖鉤,便難以爭取到高層同意,導致專案想推卻推不動。而執行者充滿挫折,既說服不了高層,另一方面卻還是持續面對供應鏈的壓力。

由於許多企業減碳的執行者是初次接觸這方面議題,我們建議執行者可以多與我們交流。作為減碳顧問,我們能根據企業現狀,以全面視角提供合適且有效益的資源及方案,並能提供同業或者類似產業的案例作為參考。


綠電採購的挑戰: PPA、憑證與跨國採購

企業心聲:「買不到」、「台灣如何達成RE100」、「市場不自由」、「跨國採購障礙」、「用電量太小」、「海外PPA(新加坡)」

綠電焦慮,同樣也是當前企業減碳路上的最大挑戰之一。在能源週交流中,我們收到上述企業有關綠電採購的心聲,但發現問題的核心並不完全是市場上「沒有綠電」,而是企業的「採購方向錯誤」。

許多企業,例如中小規模的用電戶,往往難以邁過使用企業購電協議的門檻,像是難以接受複雜且長期的合約內容、用電量太少難以尋找合適的微型案場,又或者用電模式不適合台灣常見的太陽能發電等原因,認為台灣買不到綠電。

然而事實上,台灣還有再生能源憑證(或稱綠電憑證)可以使用,同樣能達成使用綠電的目標,且因為可以單年採購以及不涉及物理電力,對於企業的行政負擔也少了很多。

另一方面,隨著供應鏈全球化,「跨國採購障礙」也日益浮現。例如,集團在新加坡或越南的營運據點被要求使用綠電,但企業總部對於海外複雜法規、市場特性及不同憑證機制感到陌生,難以推進。

 

無論是滿足跨國採購目標,或者要在台灣達成RE100,企業需要有綠電組合的思維

 

有部分企業會陷入迷思,認為PPA是唯一解方,或單一工具可以滿足所有目標,然而企業首先需要建立綠電組合採購策略的思維。不同地區有其獨特的市場特性。

例如在東南亞,越南當地政策鼓勵,企業可優先選擇自建屋頂型太陽能,再搭配國際再生能源憑證(I-REC)來滿足採購需求。而在新加坡,由於當地再生能源供給稀缺、PPA數量有限,但因其擁有自由化的電力市場,企業仍可採用其他彈性的市場工具。

企業尋求的不只是單一售電商,更是能提供策略的夥伴。透過專業顧問協助,企業能更全面地評估營運據點的當地情形,從而選擇最有效益的綠電搭配組合及採購途徑,精準達成全球目標。

未來策略的迷失:政策、Scope 3 與碳權碳中和

企業心聲:「政策不明朗」、「Scope3減量」、「土壤碳匯很難」

「政策不明朗」是企業制定長期策略時最大的擔憂,CBAM、碳費法規來得又快又急,還有很多像是碳交易等政策消息在市場傳播,讓企業難以制定長期企業營運方向。

同時,對於完成範疇一(Scope 1)及範疇二(Scope 2)規劃的企業,範疇三(Scope 3)減量不知道怎麼做,也是企業頭痛的難題之一。範疇三要推動供應鏈減碳,很倚賴供應鏈集體力量與創意,而全球企業都還在探索這部份,至今仍沒有一個真正有效的方法可以全權適用。

至於土壤碳匯或者其他類型的碳權開發,對企業來說是機會,但技術門檻高、方法學及專案申請過程複雜,也有企業會擔心投入後是否能有效帶來回報。

會產生這些困境,許多時候來自於企業對減碳領域不熟悉、缺乏足夠市場資訊與觀點、也不知道如何尋找同業或領導企業的成功案例參考,或者不熟悉碳權制度與申請過程等。

在面對一片迷霧的情況下,企業自然會感到猶豫,但在有充足情報的情況下,反而更能破開迷霧找到藍海。正如面臨訴訟時需要律師、執行環評時需要環評顧問,在面對複雜的碳市場時,也同樣需要專業的策略夥伴來協助釐清方向、評估效益。我們建議,這正是企業應開始尋求外部專業導入的時機點,將不確定性轉化為策略佈局的優勢。


結語:從「焦慮」到「行動」的下一步

以上企業在能源週中的分享,其實也是全球企業的挑戰。永續轉型是一場沒有標準答案的旅程,企業不需要獨自面對這些複雜的挑戰。

石門山致力於提供一站式減碳服務,作為企業的策略夥伴,我們協助釐清現況、配置資源、並提供客製化解決方案。歡迎企業與我們聯繫,分享目前遇到的挑戰,讓我們共同規劃永續藍圖。

Comments


石門山集團關係企業

407-205 台中市西屯區

台灣大道四段 925 號 8F-1

Tel: +886 4 2358 5129

洽詢時間: 8:30am - 17:30pm

200813 MSG+MSGNP (en).png
bottom of page